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MIT、哈佛和宾大校长被美国国会质询,以及宾大校长最终辞职的相关报道。

本科毕业后我就没有从事政治学相关的研究,因此只能根据我浅薄的知识,以及在 TikTok 内容安全部门工作的经历来整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讨论的重点是什么,三位校长在质询中的回答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思考一下大学中言论和社交媒体上言论之间的区别。

事件背景

  • 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色列进攻加沙之后,在这三所校园内一些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学生,据称在支持活动期间发表了一些涉及大屠杀(genocide)和反犹太(anti-semitism)的言论;

  • 这些大学拒绝对这些学生进行处理,认为他们没有违反校规;

  • 这激起了学校的重要捐助者中的犹太裔,以及国会内部分议员的不满,导致了一些捐助者威胁撤资,并引发了对这三位校长的国会质询;

  • 三位校长在质询中的表现(拒绝承认学生们违反了行为守则、拒绝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激起了更大不满;

  • 截至目前,宾大校长辞职,哈佛校董会表达了对校长的支持(但是校长本身的口风也发生了变化)。

争论焦点

我们需要看一看议员在质询中指出的所谓反犹太言论大屠杀言论具体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提到有学生支持将”犹太人全部杀光“或有人对特定学生进行骚扰的新闻报道,但不排除确实存在。质询中议员们也没提到这种情况。

议员所指出的仇恨言论或反犹太言论是来自一些游行中的言论,例如**“从河流到大海”**和“Globalize the Intifada”。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ntifada”这个口号,它实际上是一个阿拉伯词语,指的是在当前由以色列人统治的土地上进行暴动和骚乱等行动,历史上伴随过数次在中东地区发生的暴动。而“从河流到大海”则隐含着要把犹太人从当前以色列所在地区赶走的意思(约旦河-地中海)。而在实际中,这些口号通常被用来表示对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并不包含号召恐袭的意味。——Tangle

💡

关于这两个口号是否呼唤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是否呼唤对这些族群进行暴力行为,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但目前并没有得到深入讨论。在质询中,校长们先是直接同意了这些口号是呼唤大屠杀的,但在之后的发言中,又从一个特别法律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些口号与实际行动有所区别,声称当这些行为没有实际导致行动时,它们就不违反行为守则。

<aside> 💡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面。

</aside>

  • 一个是关于“从河流到大海”和“Intifada”这些口号是否构成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及反犹。以及一个衍生的话题,反犹(anti-seminism)、反以(anti-isreal)、反犹太复国运动(anti-zionism)的区别

  • 另一个层面是,如果有些言论确实涉及到号召大屠杀及反犹,或者涉及到对其他人的骚扰与侮辱(harrassment and bully),那么学生发表这类言论是否违反学生行为规范(code of conduct)。

校长们的两难

理论上,校长们应该或可以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即号召大屠杀之类的行为本身是违反行为规范,但这些口号是否属于这类仇恨言论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然而,显然校长们做到达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具体背景了解不清,或者在这种场合下不敢进行讨论,担心引起校董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犹太群体的不满。或者他们可能没有勇气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进行这种讨论。这些种种回避最终导致了对他们的批评。

可以说,这些校长们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来应对这一尴尬的情况。

而他们被批评最多的一个方面则是,他们在质询中的表现体现了一种双重标准。当被问及类似言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少数族群,比如黑人时,这些校长们也回避了这个问题。

有一种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将犹太民族视为压迫者,而将其他少数族群视为传统上的受害者,因而对他们理应存在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显然,他们的言行前后不一在听众的观感上是站不住脚的。

不同角度下的”仇恨言论“以及”号召暴力“

巴以争端中不同概念的区别

回到争论焦点中总结的问题,第一个层面里,反犹(anti-seminism)、反以(anti-isreal)、反犹太复国运动(anti-zionism)的区别,以及巴以之间冲突的历史沿革可以阅读 tuzhuxi 写的这两篇合集,介绍得相对客观

如何判断一个言论的性质

而“从河流到大海”和“Intifada”这些口号是否构成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及反犹,我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这里提供一个分析角度。当我们讨论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对一个群体的仇恨言论,以及是否号召暴力时,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 发表这些言论的人自身的本意是什么?

    首先,发表这些言论的人是否有意对他人进行仇恨言论和伤害,或号召暴力。这很难分辨,因为我们很难证明一个人是否对口号背后的含义有足够了解,或者是在进行实质性学术讨论,还是仅仅在表达情感支持。同时,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难以区分这些言论与政治口号。政治口号可能激进,但并无实施暴力意图。

  • 这些言论针对的对象会怎么想?

    第二个角度,一个言论会对受害群体产生何种心理或生理影响?不可否认,有些暴力言论本身就会导致更多针对受害群体的攻击。这也是我们通常拒绝仇恨及暴力言论的原因。不论发言者的意图如何,从受害者角度看,这种言论无疑会产生威胁和不良心理影响。一个不大恰当的类比就是法学里的“蛋壳脑袋”原则,对受害者的影响不应以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判断。

  • 旁观者会因这些言论受到什么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围观者的影响。我们可以假定,可能会有旁观者,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普通用户,或者围观游行的人因此产生错误偏见,或被号召实施了不当行为。这也是我们讨论这些言论时需要考虑的范畴。

因此,判断一个言论是否应被取缔及其影响程度需要多方面考虑,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角度划分。

社交媒体和校园里言论的不同

那么,大学中的言论与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之间有何区别呢?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除了现在的X)对种族仇恨言论和呼唤暴力行为都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因为对社交平台来说,这种行为明显会伤害他人,并且呼唤暴力行为可能导致具体的暴力行为发生。平台方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因此,平台方往往认为自己有义务删除这类内容。

大学中的情况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大学环境应该促进言论自由和学术探讨的精神。如果学生的言论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我们通常认为应该允许这些言论发表。然而,当涉及到对犹太人的攻击和歧视时,情况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而另一方面,对这些校长的批评,乃至要求他们辞职,反而可能会加重人们对犹太人是压迫者的刻板印象,甚至于让人们相信关于犹太人的种种阴谋论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批评可能给校园和社会中的犹太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化。

以上是我对当前发生的这些风波的一些浅见,欢迎补充和讨论。

Reference:

The testimony on antisemitism from college presidents.
Plus, if not Trump, who?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3年12月13日
2023年12月18日
颜值和 UI 是笔记软件的第一生产力
在选择笔记软件时,颜值和操作便捷性比功能更重要。不同软件的功能对生产力影响不大,最终目的是方便检索信息。作者对颜值和UI有严苛要求,最终选择了Obsidian因为发现了漂亮的主题。颜值和UI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指标。
© 2024 Miob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