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到 orange.ai 的公众号文章,提到了 AI 时代的「有机」的概念。并且他直接把公众号的名字改成了「有机大橘子」,也算是非常有行动力了。

在食品中,有机的东西总是更贵些。而在各种表达被人工智能占据的场域,手搓无添加的内容成了稀有物,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机」。

那么,在 AI 内容生产中,什么才叫有机呢?我们常说 AI 写的东西没有人味儿,这其实就在于,AI 输出东西时,他只有 intelligence, 没有 context,那么自然就缺乏生命力。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引入了记忆功能,但它毕竟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思考,无法记录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没法记住肌肤被夏日灼热的空气覆盖的感受。这些细小的细节构成了我们生而为人的真实感,思考加上感受,才能构成真实而自我的表达。

表达本来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用来确认自己活着的权利。

💡

那为什么我还会把 AI 应用于我的日常写作之中呢?这需要先区分开写作和编辑的区别。如以前文章所描述,无论写作才去的是流水式还是建筑家的模式,写作出来的内容、其内核还是来自于我们自己。AI,可能是通过如语音转文字等手段提高了输入效率、抑或是在后期编辑中快速修正表达、格式,本质上还是通过把标准化、重复性劳动外包给 AI 来提高效率,而其内核、表达的方式还是自己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 AI 编辑和自己写作之间的那条「线」会比较难以划分清晰。AI 在编辑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有多少这一问题也没有定论。有些创作者会认为,只要主题是自己的,论证过程全由 AI 来完成也无所谓。甚至有不少 Newsletter 作者选择了只由自己挑选阅读的文章,简介、评论都放手给 AI 来完成。

仅从我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上来看,对于上述的用法我并无法苟同。其实在 AI 辅助写作上我也尝试了不少方法,应用 AI 的比例也经历过不少反复。例如,在 AI 刚刚大行其道时,我也曾尝试过全由语音输入,让 AI 改写文字,调整逻辑、语法等。虽然这一方法看起来仍保留了我作为创作者,在观点输出上的主体性,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一个人的文风、用词也是构成「表达」的重要元素。

在这一过程中,Flomo 的产品哲学也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引导。他们的 AI 语音转文字力求尽量保留创作者的文字,只去除一些口癖。这种记录方式有利于记录者回忆起记录时的场景,显得这些记录更像是自己的。

这其实和上文提到过的 context 也有关。「表达」不止是观点,更涵盖了与之相关的表达方式,只有两者相加,叠加上场合、地点、天气等众多因素,才构成了完整的表达。我们在创作中可能难以完全复刻所有的 context,但至少通过更「有机」一些,能让更多的 context 得到保留,能让我们产出的内容更像我们自己。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5年9月19日
自行车比赛正在 F2 化吗?
这是我前些日子刷即刻的时候,看到有人讨论自行车比赛越来越无聊的时候发散出的想法,纯属瞎想,没有事实/数据支撑。
© 2025 Miob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