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讨论笔记软件的应用性时,常常关注它是否打开速度快,能否便捷地与其他软件同步等功能。或者,我们可能会研究一个软件是否有助于思考。今天我想讨论一种特殊种类的笔记软件,即记录型笔记软件。
本文部分灵感来源于瑾呈 goidea 的一篇文章,他的系统性笔记流程与我相似。他将笔记分为两类:信息采集,以及专题思考。前者他使用Tana,后者使用Heptabase。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笔记软件时,主要涉及三个个场景:输入,整理和输出。
今天我们聚焦于输入环节,探讨当我们谈论速记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通常我们要求速记能够精准快速地记录当时的所思所想,方便日后整理。但速记本身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在我看来,数据本身的文字和图片只是一个表象。只有将这些记录与当时的情境结合,才是完整的记录。
记录必然有一定的场景或情形激发需求。可能是一段音乐,一个播客,一篇文章,甚至是跑步时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当你回顾这些记录时,将文字和图片与这些因素结合,才能重现当时的场景。这种回顾能帮助你更好地回忆思维过程,同时有助于信息解锁和关联。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进行记录时,只记录了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更多的信息潜藏在水面之下。
在速记领域,最近比较关注的有两个软件,一个是语音输入的Dinox,一个是Jotmo。今天先讲一讲 Jotmo。
尽管在当前阶段,它相较于其他软件,尤其是Flomo,只是改变了输入方式,从传统的文档、卡片式记录变成对话框式输入,但从长远来看,它的愿景还是很有体系的。
Jotmo 希望成为一个能快速全面记录你当下所思所想和 context 的软件。很多时候,我们记录的文字和图片并不能完整反映当时的 context。举个例子,当我们想找以前拍的一张照片时,通常需要借助拍摄地址,通过地图寻找。这些记录场景,包括地址、心情等因素,和记录的文字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记录内容。
从长远规划来看,Jotmo 希望尽可能多地记录发生场景。在他们的roadmap上,短期内会增加语音转文字作为补充输入方式;长期则考虑接入播客、心率等健康数据,以及目前已支持的时间、地址、设备等多种因素,并尽量自动化采集。这在我看来非常有前景,不仅限于现在表现出的类似flomo 的前端。
如果它能长期发展良好,我看好它能成为快速记录场景下的新兴的有前途的产品。目前,它和新枝一样,都处于养成系状态。心知更多是剪藏摘抄类产品,而Jotmo 则可能成为替代flomo 的记录自己想法的新选择。
“麦克纳马拉谬误”,即我们尝试去量化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物,但最终却只关注了可以被量化的事物,从而偏离了真正的目标。
媒体内容的数字存档工作框架(密苏里大学): Availability(可获得性),也即内容有没有被保存下来; Identity(标识性),也即保存下来的内容是否有独一无二的标识; Persistence(持久性),也即存储系统是否可靠; Renderability(呈现性),也即能不能呈现出内容在媒体上最初发表时的样子; Understandability(可理解性),也即受众能不能按照原意来理解存档下来的内容; Authenticity(真切性),也即信息是否真实未经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