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听完重轻和孟岩的播客,他们推荐的里克鲁宾的书很有意思,准备抽空看看。他们主要讲的是创作过程,强调创作要源于个人真情实感,源于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当然他们可能更着重创作系统内容,不愿追逐时事。而我这种俗人,大概每天确实被各种信息轰炸。自然,我的博客也会有很多相关内容。其实,我以前常会尴尬,或不愿在公众面前谈论对时事的看法。但他们的对谈也启发了我。许多想法应当被表达出来,日后回看,会发现自己当时要么是幼稚,要么是因为时局不同、信息不同、情绪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判断逻辑。以后可能会随感评论生活或社会事件。

Context 的重要性

听重轻和孟岩的播客时,听到一段很有感触的对话。他们从祛魅聊起,引申开去。现在许多人沟通时,倾向于过度简化。听到“无非”、“不过就”这类词时,往往不代表说话人想用简化语言来概括,提炼精髓,而更多是接收者不愿费力研究或了解背景,因而过度简化。这也解释了为何日常生活中安利是件很难的事。感受作品的最佳途径永远是感受,而非分析。因为分析时,你会丧失对整体美感的体会。就像把事物掰开揉碎,你只能得到碎渣;而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景、是 context,这是分析和阅读理解所无法体会的。你只能体会它为何牛逼,却不能体会它为何美。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 Jotmo 开发者聊天时,谈到 context的 重要性。记录时,context 非常重要。比如,回顾收藏的帖子,判断是上班摸鱼、通勤途中,还是专心阅读时收藏的,再结合笔记,能触发不同思路。这不仅关乎当时的思绪情感,也会让潜意识回忆起相似场景下的其他记录。同样,只有结合当时context,才能反映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小红书和淘宝打通

小红书与淘宝打通,允许用户从图文直接跳转淘宝,堪称一招妙手。小红书商业化此前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难吸引商家专门经营其平台内容,商家也无从得知“种草”效果。而一旦能跳转淘宝,转化效果即可量化,平台吸引力便会大增。此举有可能会限制小红书自身电商业务,但着眼平台整体发展,实为做大了蛋糕:先贯通“宣传-种草-购买”的流程,待用户习惯养成后,再图自身电商发展,可能比从零开始效果会更好。

社区调性

然而也应看到,内容或社区平台商业化提速后,可能严重冲击社区特有的氛围。当下的小红书即是典型例证:平台问题已相当严重,营销号大量涌入,令大家能看到的真实生活分享日益减少。

同时内容创作者为提高带货效果,内容可能趋于同质。当然,小红书社区尚属多元,其长尾内容有助于覆盖更细分的用户群体,但小红书的社区运营团队也需善加引导和管理。

消费习惯

至于先让用户养成消费习惯,再借此促进小红书自身商业化的想法,其实存在变数。用户养成的习惯,究竟是在小红书看中商品后跳转淘宝购买,还是在小红书内部完成了从“种草”到“决策”的整个过程?若是前者,小红书日后推广自有电商时,如何克服用户路径依赖、将他们拉回平台,将是一大难题。

不过,抖音此前的转型路径可资借鉴,毕竟其平台转型颇为成功。抖音早先也曾与淘宝等平台合作,虽经阵痛,但其电商能力随后迅速提升。

对 B 站也是种参考?

B站某种程度上或可借鉴这种做法法。可惜考虑到社区调性,B站要打通购买流程难度较大。其内容少有“种草”性质,多为硬广,与小红书不同。不过这也算一种开源节流之法。

B站商业化向来步履维艰。无论是贴片广告受限,还是特有的社区氛围,都使其商业潜力难以充分发掘。与平台合作直接导流算是一条思路,但对B站长远发展而言,恐怕只是权宜之计,难治根本。当然,对B站这样体量的公司,此法或许就已足够了。

Links + Notes

  • 重轻和孟岩的对谈:值得每个创作者都听听,不说收获,至少会有不少共鸣

  • 乐高+F1,最好看的车手巡游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5年4月21日
边听明日方舟歌单边摸鱼;AI 对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最近尝试了一大批新工具,从 Voicenotes pages 到 vibe coding 的 cursor 和 Replit,以及时间管理的 Calflow;一边工作一边摸鱼听歌的时候,对于音乐和心流的关系有了些新的想法;近期看了不少关于 AI 和人的关系的好文章,也在这边更新一下
© 2025 Miob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