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头图为历经半年,终于拼好了的乐高哈利波特城堡。途中经历了丢件、丢贴纸、申请补寄被拒、重新申请、等待从丹麦发货这一系列波折,终于还是一鼓作气拼完了。然而这时候才发现家里没有地方可以放它,于是只能继续征用餐桌了⋯⋯
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工作上忙着转岗,交接之前的事,同时还忙于安排德国大领导的团建。生活方面更别提了,正在装修的新房子,光是挑选各种装修公司就耗了我很大的精力。更别提在两家之间来回沟通、协调、弥补误解、相互说服。完全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
也因此,这个月内基本上没有怎么进行阅读,最多也就是刷刷一些社交媒体之类的。之后有空会再更新一篇关于清明节去日本追樱花的游记。
从日本回来后,终于抽出时间把明日方舟最新的主线剧情《离解复合》过了一遍。这次的主线和前面这一两年的主线有些类似,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阅读体感明显没有支线来的顺畅。游戏在叙事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割裂感,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主线与支线故事之间的风格反差上。
方舟的 sidestory 和故事集 一直保持着一种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风格,讲述的是具体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小人物的命运。这些故事往往能引起玩家的共鸣,因为它们描绘的世界虽然偏架空,但总体上还是能感觉到是身边会发生的故事,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人性。
而主线剧情却在科幻元素的运用上越走越远。从伦蒂尼姆章节开始,虽然战争场景的描写还算到位,但到了离解复合,科幻感已经完全喧宾夺主了。种种强行植入的设定让人感觉像是在用"机械降神"的方式解决剧情难题,为了概念而概念的倾向很明显。
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更值得讨论。凯尔希的死亡场景确实颇具感染力,特别是配上《遗尘漫步》的BGM时确实让人动容。但普瑞赛思的角色塑造就显得相当粗糙了,给人一种"为了有反派而反派"的感觉,缺乏立体感和成长性。至于凯尔希的性格转变,节奏也显得过于仓促,整体的剧情也像是强行往王道的方向靠,煽情和说理都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过渡。
这种叙事上的断裂感,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游戏在平衡"硬核科幻"与"现实主义"两种风格时遇到的困境。原本那种克制而细腻的叙事风格,在追求更宏大的科幻主题时反而丢失了。
希望这个章节的问题只是为了铺垫之后的故事而出现。毕竟单从剧情的角度上来说,方舟的剧情叙事风格是我在各种手游里最喜欢的了(叠个甲,FGO、1999、米哈游的几款、以及市面上大部分有名二游都玩过),还是期待之后方舟的剧情能再续之前哥伦比亚、叙拉古、巴别塔系列的辉煌吧
Voicenotes 最近又更新了一个 pages 功能,其实之前这段时间我基本上已经启用了 Voicenotes 了,都在使用闪念贝壳和 Dinox,毕竟之前被 Voicenotes 的“明镜点点”给搞怕了😂。
不过随着最近这次更新,发现 Voicenotes 的 UI 也有了不少变化。之前它的 UI 其实还是有点简陋的。但几次更新下来,实现了从简陋到极简的跨越。
关于Voicenotes的Pages功能,我觉得它确实能很好地作为个人博客的补充形式。这让我想到了椒盐豆豉博客的内容组织方式:将内容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是需要沉淀的长文博客,通常月更或者双周更;另一个则是类似日记的碎碎念区域,还包括一个Telegram Channel的日常收藏与灵感分享。
这种内容分流的方式是个挺好的参考。如果把所有零散的想法都塞进博客,内容会显得杂乱无章。Pages功能恰好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平台,可以承载这些零散的思考。
不过这里也要提到立青分享的一个观点:卡片化内容并不适合作为最终输出形式的。这种碎片化的记录可能会削弱创作完整内容的动力,也不利于形成系统的思考。 但如果我们转换思路,把这些语音记录当作收集思路的工具,用来捕捉当下的想法和感悟,之后再整理成完整的文章,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在海滩上捡贝壳再串成项链——语音是一个相对随意、零散的媒介,特别是在没有预设框架的情况下。而文字创作则需要更完整的逻辑链条。如何把这些零散的"贝壳"串联成一串完整的"珠链",正是从卡片笔记到成文的过程。
目前我打算先试用这套系统一段时间,也考虑在个人网站上添加Voicenotes Pages的链接,专门放那些不需要写成长文的日常 capture,或者作为之后长文的素材。如果Pages未来能支持图文功能,可能会更贴合我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