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在不同的 newsletter 里都广为流传。在这篇名为 Misinformation Should be Refuted, not Censored 的文章中,作者用做古登堡印刷机例子,阐述了无论正确与否,都应该让言论自由传播。并且说,删除 misinformation 并不会改变人们的想法,展现不同观点和争论才能让人们改变对于 misinformation 的看法。
对于这个观点,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先讨论从不同角度上,虚假信息是否需要被管控,并从实际操作角度探讨虚假信息是否能被管控,以及管控虚假信息是否能达到想要的目的。
作者显然是从个人自由主义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辨别接触到的信息。他强调了提升个人知识和辨别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避免受到虚假信息欺骗的关键。因此,从任何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获取更多信息的权利,这对于增强个人鉴别力和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的自由传播是每个人的权利,无论这些信息是否正确,人们都有权利自己决定阅读什么,人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什么人或机构来规定他们「允许」拥有哪些信息。 整体的逻辑没有什么问题,在这里也就不做过多展开。
对于大多数政府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动力去推动对假信息进行管控。
大部分假信息通常会对政府形象和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处理假信息可以展示政府的责任感和关心民众福祉的一面。因此,政府通过推进立法等方式督促社交平台对假信息进行管控,这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策略。
这种策略几乎没有坏处,而且对政府来说,所需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少,同时还能为更广泛地控制社交平台提供理由和依据。政府采取这样的措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同时也强化了其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影响力。
社交平台应对假新闻的态度因其性质和目标而异。例如,以娱乐为主的平台如 TikTok,假新闻可能会吸引特定用户群体,从而增加用户基数。但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内容调性问题,引发用户极端化,这可能与平台自身目标相冲突。在全球舆论对社交平台监控加强的背景下,特别是那些有外资背景的平台,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因此,这类平台可能会加大事实核查力度,以消除假新闻。
相反,像 Twitter 这样以提供辩论场所为主要目的的平台,假新闻可能反而受欢迎,因为它能激发用户讨论。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活跃的讨论内容比无话可说更有价值,所以这类平台可能没有强烈动力去核查事实。
不管是什么平台类型,由于推荐算法的普及,用户越来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信息茧房对平台既有利也有弊。一些平台可能会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提供更多样化的内容,而另一些可能会让用户深陷其中,以减少不同团体间的争端并增加用户粘性。这些策略的采用取决于平台自身的判断和目标。
对于社交平台来说,遏制平台上假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首先,平台可以建立内部事实核查团队。这个团队由专业运营人员组成,负责对具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事实查验。根据核查结果,他们会定期与审核规则团队合作更新审核标准,并将这些新标准下发给审核员,让审核员对此类信息进行细致审查。同时,平台也会结合机器审核方式,通过将相关内容训练成模型,增强召回这类内容的能力,并进行自动审查。对于那些模型识别或人工审核后仍无法确定真伪的内容,平台可能会选择降低其曝光率,以减少争议内容的出现。
第二种方法是合作专门的第三方事实核查团队。与自建团队相比,第三方团队的人力成本可能更低,且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他们拥有专家团队,能够产出更有权威性的核查结果。当出现问题时,社交平台可以把责任转嫁给第三方团队,减轻自身压力。但第三方团队的工作量有限,可能只能覆盖最具争议、热度最高的内容。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平台内用户的力量。例如,Twitter 和微博采取的做法是,让用户对相关内容进行投票或标注,然后将讨论结果标注在可能的错误信息下方,以减少用户辨别错误信息的难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平台承担价值判断的责任。但这也可能导致功能被某些擅长舆论操作的团体滥用,他们标注的所谓“错误信息”可能并非真正的错误信息。
并不一定。
原文里提到: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真理。但是,这个挑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通过限制信息的传播来达成,而是一方面,通过促进开放的对话和讨论,另一方面更加谨慎地筛选和评估信息,避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当我们遇到错误的信息,我们应该反驳它,或者选择忽略它,而不是试图阻止它的传播。
然而,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是“信息污染”,人们判断一个信息真伪所需要的精力往往是大大超过自己所认为的。假信息比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会大很多,因为假信息往往关注的是引起人们的情绪,而辟谣则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且辟谣的帖子的热度往往不及造谣的内容的百分之一。相较而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帖子自然而然能获得更多点击,也就更容易被算法青睐。而看的假消息越来越多,人们辨别假消息的精力又有限,久而久之,必然会被这种信息污染所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将古登堡印刷机诞生时的社会情景与现代进行对比,揭示了时代变迁中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在古登堡时代,信息传播虽然不是绝对平等,但不同的内容仍然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一致地展现,即使这是一种中心化的展示方式。在那个时期,无论是积极的信息还是错误的信息,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得到传播。
然而,在现代社交媒体的市场中,由于各种推荐系统的存在,人们越来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导致他们仅限于自己的社交圈,难以接触到真正多样和全面的信息,甚至不会与他人展开深入的辩论。因此,关于辩论和交流的深层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困难。
综上,似乎即使能够取缔平台上大部分的虚假信息,也并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如果 AI 可控的话,似乎由 AI 对信息的正反不同证据进行梳理展示,以帮助用户更轻松地进行鉴别似乎是一个能够对抗信息污染的思路。但是 AI 本身也带有偏见性,需要各家社交平台和政府进行探索。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