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不小心又感冒了,最初有些担心是三阳,但后来测了抗原后,结果显示阴性,所以更可能是普通感冒,当然,也不能排除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特别是自从周四的消防演习之后,办公室里倒了一大批人,怀疑其中有病毒作祟。
因此周末在家瘫了两天,享受家人的投喂,然后就吃到了今年最好的螃蟹,一本满足。而且自己还忍不住馋虫,炖了一锅筒子骨排骨藕汤,狠狠补充了一把脂肪,算是把之前治疗四联期间错失的美食给补上了。
也正是因为瘫了这两天,得以有时间静下心来,刷了一遍 JTalk 的频道,看到了 JTalk 的日常笔记方法论,颇觉有趣。
JTalk 将自己的笔记分为三层:
首先,他使用 Telegram 的 Bot 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快速记录,将信息传输到 Logseq 并打上标签,这一步 80% 在移动端完成。
接着,他会重新梳理内容,在 Obsidian 中进行原子化整理,这是第二层。
最后,第三层是将 Obsidian 中的文章内化吸收并重述,储存在 DevonThink 中作为永久笔记。
这套逻辑感觉颇为流畅,与我当前的思路有共通之处,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基于他的逻辑,我也打算尝试一下,其实目前的流程已经比较类似,但是可以进一步梳理清晰。
第一步是信息记录,我一开始是计划学习 Telegram 的 Bot,但配置一直成功。因此,我对之前用过的 Logseq 快捷指令进行了修改,可以自动读取剪切板内容,编辑后通过快捷指令发送到 Logseq。之前和群友笑过,每过一段时间,体验过外面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笔记软件后,我总是会回到 Logseq 的快乐老家,因为这才是最贴合我使用思路的笔记软件,现在果然还是如此。
其实还有另一种思路是使用 Tana Capture,然而虽然 Tana Capture 设计的比较简洁,但操作上不够便捷,需要多点几下屏幕。而且虽然 Tana Capture 的后续管理功能较强,但考虑到这只是初步管理,Supertag 的高级管理功能或许非必须。同时也期待着 Logseq 画的数据库版本的饼,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管理。同时,近期的梯子波动情况,notion 波动以及语雀宕机事件也让我对在线服务敲起了警钟,感觉更多的内容还是放在本地为好。
其实当前阶段我还是会考虑两者同时使用,毕竟 Tana Capture 的语音输入还是独一份的,作为一个 inbox,两者并不冲突。
信息汇集到 LogSec 后,第二步我打算定期(可能是每周或半周一次)对沉淀的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然后系统化地输入到 Heptabase。在 Heptabase 中,可以分门别类地对内容进行存档,变成卡片,并进行卡片写作,输出到自己的 blog 系统中。
这个 blog 系统将成为我的个人笔记的第三层,作为永久笔记存在。
准备尝试一段时间这套新流程,看看是否可行。